-
- 為您選擇正確的 Shimano SPD-SL 公路車鞋底扣片
- Shimano SPD-SL 公路車踏板與鞋底扣片是深受職業與業餘自行車手歡迎的選擇,箇中原因在於其穩定的踩踏平台、容易操作及持久的性能。
- 26/04/2021
仍在銷售的產品系列連結已經新增至本網站
本次新增的內容有:
ROAD : TIAGRA/SORA/CLARIS
MTB : ALIVIO/ACERA/ALTUS
LIFESTYLE : ALIVIO/ACERA/ALTUS, TOURNEY
請至官網"產品"標籤下的"系列套件"查看相關連結
詳細產品列表與各部件功能與規格,請點選系列套件名稱。
照片來源:@petergriffinphoto
從世界巡迴賽 (WorldTour) 到官方華盛頓山爬坡賽紀錄,再到期間的每場登山王挑戰賽,Phil Gaimon 靠著驚人的爬坡速度締造了輝煌的職業生涯。但這位「最糟退休生活」(Worst Retirement Ever) 系列紀錄片的創作者,並不只是他自嘲的「爬坡猴」而已。他風趣幽默 (不妨看看他的 YouTube 頻道),也擅長說故事 (可以讀讀他寫的兩本書)。最重要的是,他樂於與其他人分享這些充滿樂趣的騎乘體驗,以及一路上所累積的經驗與知識。
無論哪個姿勢感覺最有力,那就是最好的姿勢。如果您發現自己不斷調整姿勢,可能是您的自行車設定不太合適。我發現自己喜歡往座墊前端坐、手握上把位、上半身放鬆。一旦您開始注意騎乘姿勢,並努力改進一段時間後,一切會變得更加自然。
確保自己充分利用整個踩踏行程。專注於踩踏的下半部,當踩到行程底部時,動作就像是要刮掉鞋底的口香糖一樣。
爬坡時最容易犯的錯,就是在一開始就用力過猛,您會在後來付出代價。就算一開始爬坡感覺良好,記住,那也只是因為才剛開始爬坡。
平直穩定的爬坡可以分成三個部分。首先,告訴自己「輕鬆踏」;在中間「穩穩踏」;最後,才是開始痛苦的時候,就感覺上來說是這樣。實際上,整個過程就是保持穩定的功率。一開始會覺得很輕鬆,但用同樣的功率踩了 20 分鐘後,就會覺得越來越吃力。
自行車功率計是很好的爬坡工具,因為如果沒有參考標準,您主觀感受到的發力也會有所變化,有時就連心率計也會誤導您。在沒有監控的情況下,大部分的人都會在開始爬坡時用力過猛。功率計最大的用處是告訴您該放慢速度,而不是其他數值。
即使爬陡坡,跟騎也能有所助益,不過坡度越大,跟騎就越沒幫助。尋找一位知道如何掌控節奏,且能力與您相似的人來學習。別想著「今天我要跟 Nairo 一起爬坡」,因為您會在半途為此付出代價。
現在所有職業選手都在使用全液態補給,真是太瘋狂了。現在的車手都不吃能量棒了。我以前比公路車賽時,會在比賽初期發動突圍,然後車隊會給我們火腿起司三明治當補給。現在,全都用能量膠了,滿有趣的。
不論您的體型大小或是騎行強度,都必須保持在最佳補給狀態。如果在比賽時,沒做好補給,爬坡就會出問題。訓練時,我每騎一小時就會喝一瓶 First Endurance 的電解質飲料。
若在爬坡前的熱身中加入高強度訓練,那麼理想的熱身時長是半小時到一小時。如果想輕鬆熱身,那麼兩小時是不錯的選擇。超過兩小時,就會開始消耗能量了。
如果我想在爬坡時創造好成績 (例如為了拍攝影片),基本上會進行計時賽的熱身,主要以心率為基準。我的熱身流程是:先輕鬆騎行 20 分鐘,讓腿部肌肉熱身。接著我會全力騎,直到心率達到每分鐘 120 下。當我感覺沒那麼累時 (通常間隔不會太久),我會再加速,將心率加快至每分鐘 130 下。然後我會再讓心率掉下來,這需要稍微長一點的時間。我會一直這麼做,直到進入我打算在爬坡中維持的速度。最後,我會看到心率達到預期的數值。一旦我恢復體力,就準備好出發了。相當簡單,但非常有效。
我覺得很多人看到職業選手使用 54 齒的前齒盤時,會想:「這就是我要的。」但實際上,人們應該注意自己騎哪個齒比會沒力。按照您喜歡的方式騎乘,如果發現下坡時齒比不夠用,那就換個更大的齒片。不過我覺得更多時候,大家是在爬坡時才發現齒比不夠用,所以他們應該在選擇下一個卡式飛輪和齒盤時往這個方向考慮。
我通常使用精巧齒盤組。我在這裡下坡時不會全力衝刺,而且我住的地方有很多 20% 的坡度。我在華盛頓山上使用的是 34 齒前齒盤搭配 11-34 齒卡式飛輪,那邊的坡度通常是 11%,這也是我訓練時的裝備。我有時只是想騎上一個 14% 的爬坡,而不是把自己逼到極限。
在鬆散的地形上,較低的迴轉速能讓您的踩踏行程更平順,能更有效地應對混合路面。較低的迴轉速比較好,重點不是功率,而是抓地力會更好。另一方面,如果您能在較高的迴轉速下保持順暢的踩踏行程,那您的爬坡速度就會更快。
爬坡時核心肌群的參與度很高,因此多做平板支撐和捲腹會有幫助。力量訓練非常有幫助,我會在不同時期進行大量的重量訓練。我認為深蹲和硬舉會在四個月後提升爬坡表現,重訓不會馬上見效,但強化腿後肌和股四頭肌,從長遠來看會帶來好處。